過度教養的一代.是愛還是害?
在圖書館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-寫給過度教養的一代,突然覺得被打中什麼,尤其是家庭教育和親子教育的關鍵概念。
19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葉芝(William Buttler Yeats):『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』。
家庭教育
家庭教育非正規教育,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,沒有組織、嚴密計劃或固定模式,且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教育知識能力,通常是為了滿足個家庭庭傳統和願望;其教育方法與內容,取決於教育者的個人意志和能力,家庭教育通常以「家庭」為核心,建立在維護、或延續光宗耀祖的基礎上,具有不同程度的「權威」與「指令」性質。
親子教育
親子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新型教育模式,是以愛護子女身心健康、開發子女潛能、培養個性為目標,其重點在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與責任關係,不限於兒童,也不會因為兒女成年而終止,並非單純的家庭教育,因為「親」與「子」兩者都應該同時受到教育、一起成長。親子教育是孩子與父母一起互動,以彼此學習為軸心,建立在孩子個人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前提上,並以「溝通」和「建立關係」為工具。
和孩子一起學
回想我和達爸在當孩子的年代,頂多只有家教育,而現在,我們想為孩子塑造的,是「親」與「子」一起學習、透過溝通、良好互動來學習成長,說起來繞口,但真的不是他人口中那麼雲淡風輕的:「以前還不是這樣長大的」,「你看誰誰誰就是如何如何」。拜託這是我的孩子(翻白眼),我們也許遲欵過、也可能還在摸索中,但從來沒有停止觀察、斟酌、和孩子一起學習、調整生活模式,還真心不羨慕誰、誰、誰;相信我的孩子也是。
書中以研究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成長和成功經歷,歸納了多種範例和相關故事,包含了單親教養、雙親對教育理念不同、獨生子女、隔代教養等各種不同故事,我彷佛看了濃縮版的偉人傳記,講述了其父母、或其祖父母是如何成為孩子成長動力的推手,作者將這些愛的力量與智慧經驗整合起來,分享給現代趨於過度教養的父母。
『鳥翼別繫上黃金,那就會飛不起來了(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)。』
是愛還是害?
在物質生活不斷提昇、獨生子女不斷增多的現在,長輩們對孩子的的關愛,不能僅僅只停留在生活上,更重要的是在思想、道德和行為習慣上,都需嚴格要求,在教育思想上盡可能和孩子父母一致,才能促使孩子真正茁壯成長。不免想起身邊總有些逆耳的聲音,比如:「我們是在疼你的孩子,要懂得感謝」這一類令人啼笑皆非的話,寵最簡單了還需要別人出手嗎?期待那些不用負責任的愛,點到為止就好,希望大家身邊這種長輩和親友,都能適可而止,學著尊重孩子父母。
畢竟我們決定只生養一個獨生孩子,為了對他負起責任,就怕讓孩子過得太舒適、養尊處優,導致小孩以自我為中心,產生無法獨立、自私、任性、懶惰、不尊重他人和沒有同理心…等缺點,如何適當地給孩子機會,讓他去接受磨練,也是我們正在思考的課題。
居禮夫人留給女兒一句良言—「貧困固然不方便,但過富也不一定是好事,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,謀求生活」;這才是對子女最深切、而理智的愛。
獨生子女教養
橫向關係
獨生子女最缺乏的是基於相互平等的橫向關係(如:兄弟姐妹和同學間容易溝通、他們是平輩、容易彼此影嚮的關係),也是走向社會、學會處理人際關係重要的一步;橫向的教育是基於相互平等、相互尊重的柔性教育,特點是以情動人、以理服人,花費的時間、精力較多,效果雖然慢,但一旦被融化,就會產生巨大持久的效果。
垂直關係
而父母與子女是垂直關係,屬比較剛性、帶有強制性的關係,特點是簡單、迅速、有效,但可能會產生親子間情感破裂的副作用。
適合的教養模式
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,當然想在柔性的橫向關係中深耕。經由前人的教養典範,我們知道教育孩子不是只有一種方式,不是只能送補習班、只能送森林小學、或跳脫體制在家自學,而是就孩子的個性,父母要懂得採取剛柔並濟、彈性的教育策略,在這個過程中且戰且走,雖然不太容易,但是要時刻提醒自己,尊重他但不能寵溺、引導他但不能專制、保護他但不要限制,用生命陪伴生命,這是身為父母的責任,我們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教養模式,尤其是我們這樣的獨生子父母。
作者在結語中殷切提醒,現代父母有責任要讓孩子學會「帶得走的能力」、「會成長的素養」,堅持「對未來的希望」,不要把孩子當風箏,要給他一雙翅膀。
心理學家溫特伯托(M.Winterbottom)的權威性研究中,探討了兒童(8-11歲男孩)獨立性培養,與其成就動機的關係,結果發現,孩子成就動機高的母親認為,兒童應該很早開始獨立生活,而孩子成就動機低的母親,則認為兒童應該受限,不應太早獨立活動。
這個結果剛好在同時期看的書-不認輸的骨氣,獲得小小的驗證,一個年輕女孩沒有寬裕的家庭背景,雖然不是獨生女,但她很早就開始學習獨立;在體驗成功的喜悅前,必須先嘗試獨立自主的生活,只有在磨練中,才能刺激起成功的慾望;這讓我積極思考孩子學習獨立的時機,是時候開始有計劃性的成型了。
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—教育的定義是忘卻了在學校學得的全部內容後,所剩下的本領,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具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。
我們都不是教育專家,面對現代育兒的各種困境,難免會有恐懼,怕過度教養、怕逼太緊孩子壓力過大!怕太廢會影嚮他不知為生活努力究竟是為何物?怕該給他的資源是否永遠都不夠的匱乏感。
還好最終可以靜下來,不走人云亦云的路,也會不斷思考,在孩子的教育上,還能為他多做些什麼呢?
孩子是有自由意志的個體,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無法預期,除了希望他健康快樂長大,我們也很願意和他一起前進,期待他在未來世界裏,是一個有用的人,這算是為未來的社會盡點力了吧!
「在這個世界上,有勇氣在自己的生活中,嘗試解決新問題的,正是那些使社會偉大的人(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)」
延伸閱讀
- 孩子,你想飛嗎?
- 4歲男孩的幸福存摺
- 我對5歲的孩子談死亡生命教育
- 別讓分數綁架你的孩子
- 2021年的幼兒園畢業生
- 5歲幼兒電影院初體驗-角落小夥伴的號召力
- 兒童歌舞劇初體驗-如果兒童劇場
- 幼童腳踏車學習紀錄
- 兒童直排輪推廣課程